點支式玻璃幕墻的介紹
65 2017-05-25
點式駁接玻璃幕墻是由玻璃面板、點支承裝置和支承結構構成的建筑幕墻。
隨著玻璃制造技術的不斷改進,玻璃的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髙,種類不斷增多,玻璃的承重能力等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都大大提高。在設計上,一方面應用和發(fā)展現(xiàn)有的結構體系,結合玻璃和鋼的材料特性,創(chuàng)造新的結構形式,并通過新的節(jié)點構造,使之與玻璃結成一體;另一方面,引進機械設計原理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jù),更加精密地設計節(jié)點的位移和旋讓節(jié)點、結構和玻璃之間的連接更精密,也更容易。所有這些努力都促成了一種全新玻璃建筑筑設計概念的誕生,即點支式玻璃技術。其在世界上發(fā)展的過程按駁接點的形式來分主為以下三個階段。
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通過兩塊金屬夾板用固緊螺栓將鋼化玻璃夾緊在支承體上。外形的美觀、玻璃板面的大小及支承連接形式都受到限制。
20世紀80年代,將60年代的金屬夾板改為錐形駁接頭,將玻璃在平面上鉆錐形孔_專頭的平面與玻璃的平面一致,增加了幕墻的美觀效果。1986年法國建筑師安德良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十大建筑物之一拉維萊特公園科學館的立面設計中,應用了扣件點支式技術,為全世界的建筑師所矚目。1993年貝聿銘在盧浮宮改建工程地下廣場的中心部位采用了單拉互連點式技術,設計了一個金字塔形的玻璃結構,把建筑、結構、機械技術相h成為建筑精品,獲得世人的贊賞。
20世紀%年代至今(1986年開始使用),原駁接系統(tǒng)的駁接頭(金屬與玻璃連接的部是通過螺栓直接連接的,在玻璃受到風壓等外力的情況下,玻璃孔周邊應力集中,限抱JI片玻璃板面的尺寸,經(jīng)改進將駁接頭與主體連接部分增加了球形連接機構,在玻璃受夕卜奢況下可以自由彎曲,使其受力均勻。1986年,巴黎拉維萊特公園科學館的冬季花園應^索結構來設計點式玻璃幕墻。它首先采用鉸接式爪件,將荷載在拉索、爪件和玻璃之間產(chǎn)生的彎矩降低到最小,并且方便了施工的進行。這種爪件成為此后點式玻璃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種標準構件。由Volkwinmazg設計并于1996年完工的德國萊比錫展覽中心是目前世二最大的用點式玻璃作為圍護結構的建筑物,點式技術開始走向成熟。
采用駁接系統(tǒng)進行玻璃與結構連接的代表作有:1993年建成的法國巴黎盧浮宮的“倒置字塔”,法國史特拉斯堡的“現(xiàn)代藝術美術館”,日本東京“國際會議中心”,1996年建成的中國“上海大劇院”等。
1996年在中國上海大劇院建成后此項技術震驚了國人,從1996年國內開始引進和研究點式玻璃幕墻。1996年興建的深圳康佳產(chǎn)品展銷館,作為我國首例自行設計、制作和安勺點支式玻璃蘇墻工程,翻開了我國玻璃幕墻建筑史的新篇章。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號